1. 近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
近红外光谱是指波长范围在780 nm至2500 nm(波数范围约为12800 cm⁻¹至4000 cm⁻¹)的电磁波。近红外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,主要激发分子中的含氢基团(如C-H、O-H、N-H等)的振动能级跃迁,产生吸收光谱。这些吸收光谱与物质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,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光谱来推断物质的成分和性质。
2. 光谱采集
近红外分析仪通过光源(通常是卤素灯或LED)发射近红外光,照射到样品上。样品吸收部分光能后,透射或反射的光被检测器(如InGaAs检测器)捕获,形成光谱信号。根据样品的状态(固体、液体或粉末),可以选择透射、反射或漫反射等不同的测量模式。
3. 化学计量学与建模
近红外光谱通常包含大量重叠的吸收峰,直接解析较为困难。因此,近红外分析仪依赖化学计量学方法(如多元线性回归、主成分分析、偏最小二乘法等)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。通过建立光谱与目标性质(如水分、蛋白质、脂肪含量等)之间的数学模型,仪器可以快速预测未知样品的成分。
4. 无损检测
近红外分析仪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无损检测能力。样品无需预处理,可以直接测量,适用于在线检测和实时监控,广泛应用于农业、食品、制药、化工等领域。
5. 仪器组成
近红外分析仪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:
6. 应用领域
近红外分析仪广泛应用于:
SupNIR-3000系列实验室近红外分析仪
总结
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销售的近红外分析仪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,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,实现对物质成分和性质的快速、无损检测。其核心在于光谱采集、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,具有高效、便捷、非破坏性等优点,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。
电话
微信扫一扫